1942年冬,敌后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期,华北的日伪军集中重兵,针对晋察冀根据地展开了所谓的“治安强化运动”。其中,平西根据地地处北平附近,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,一直是日伪实施“铁壁合围”和“囚笼政策”的重点地区。
为了打破敌人围困的图谋,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平西军分区决定组建多支武工队,活跃在河北和察哈尔省之间,开辟新的游击区并扩大其范围。这一行动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游击战打破敌人的封锁,寻找敌人空隙。
“报告!”一位身材高挑、脸色白皙的年轻小伙,腰间悬挂着一把驳壳枪,英气勃发地站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七团政委李水清面前。来人是团政治处敌工股的代股长王耀华。他自信地站在面前,带着决心,准备迎接组织交给的任务。李水清看到王耀华的坚定眼神,知道这个年轻人能顶住压力,完成任务。组织决定派他担任武工队队长,带队深入察南地区,并依托小五台山与当地干部群众密切配合,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。
展开剩余82%李水清对王耀华颇为欣赏,他邀请他进来后,立刻直接开门见山地宣布任务。“有什么想法?可以说说看。” 李水清问道。
“报告政委,没有二话,我坚决服从命令,坚决完成任务!”王耀华的回答简洁而有力,透露出他对使命的承诺。
李水清微微一笑,特别赞赏他这种果断的态度。“好!抗战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,正是战略相持的关键阶段。分区首长指示,要改变过去那种集中主力等待战斗的作战思想,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。我们将从具有战斗经验、文化素养并能理解和贯彻党方针政策的优秀骨干中,抽调一支精悍的武工队,深入敌后,开辟新区。”
“敌人不是想用‘囚笼’困死我们吗?你们武工队就是一把尖刀,插入敌人心脏,搅得他们天翻地覆!”王耀华兴奋得站了起来,脸上写满了决心,“首长,您打算给我多少人?”
李水清点点头:“暂时安排12名正副排长和文化教员、20名正副班长战斗骨干,再加上一个侦察班,武器方面肯定是最好的。”
李水清拍了拍王耀华的肩膀:“放心,咱们不会让你孤军奋战。为了帮助武工队站稳脚跟、扩大影响,我会带着咱们团的主力配合行动,先狠狠给敌人来一击,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。”
根据分区首长的战略意图,第一步的活动地点被定在了察南的桃花川地区。桃花川位于涿鹿和蔚县的交界处,南边靠近海拔2800米的小五台山,北接桑干河,是敌后重要的交通枢纽。敌人早已在这一带严密布控,修建了大量的炮楼据点,并强令各村成立伪保甲武装,名为“联庄会”,妄图巩固其占领区。
王耀华带着武工队悄悄潜入桃花川,白天藏匿在“堡垒户”家中,夜晚则潜入各村进行宣传,教育群众,争取那些参与伪政权的人员自新归顺。不到一个月,武工队便在周围的十多个村庄站稳了脚跟。
收到王耀华的报告后,李水清觉得这是开辟察南、扩展新区的绝佳时机,便带领七团主力赶赴桃花川。尽管经过精简,七团的规模从12个连缩减到6个连,但精简后的队伍不仅战斗力更强,指挥更加灵活,反而比以前更具战斗力。
敌军在这一带的大多是日军收编的地主武装,平时以守土为主,战斗力相对较弱。李水清选择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敌伪据点黄土梁进行试探性攻击,战斗迅速取得胜利,消灭了伪军李合才部一个连,俘虏了90余人,缴获步枪78支。
黄土梁的枪声震动了整个桃花川,不少“联庄会”头目纷纷前来联系,表示愿意与八路军合作。正当此时,北山地区最大的“联庄会”首领、伪军营长李合才托人送来一封信,信中言辞恳切,表达了对八路军的敬仰,并表示愿意与八路军合作。
李水清看完信后,思索片刻,对王耀华等人说:“这给我们争取‘联庄会’伪军支持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。我们必须争取他们的合作,特别是北山地区的李合才,绝对是打开局面的关键。”
“巧得很!北山上寺村的村长正在给儿子娶亲,准备举办酒席,邀请所有‘联庄会’的会首和伪军头目。”王耀华提议,“咱就利用这个机会,给李合才设个‘鸿门宴’,您看怎么样?”
李水清眼睛一亮:“好主意!你去安排一下,找村长谈清楚,让他配合。”
按照计划,婚礼当天,李水清带着一个排隐蔽在村里,另两个排在山口待命。武工队员们则装作临时请来的帮工,忙着端菜和送茶。喜棚内外一片热闹。
李合才骑马来到婚礼现场,带着护卫班显得气派非凡。就在大家正高声猜拳时,王耀华走了出来,招手示意李水清可以行动。李水清整理好军装,大步走向喜棚,带着坦荡自信的步伐。
“今天真是高朋满座呀,村长,您怎么不早点请我来凑热闹?恭喜您!”李水清大步走入喜棚,声音响亮,气度不凡。
一阵沉寂后,村长赶紧出面,笑着为李水清引荐:“这位就是八路军七团的李水清政委,久闻威名,大家请坐。”
尽管喜棚里气氛依旧紧张,李水清从容不迫,端起酒杯:“今天我来,一是祝贺村长,二是想结交各位朋友。请大家一同举杯!”
一番话说得大家都愣住了,李水清的气度和豪爽让“联庄会”的会首和伪军官员们既惊讶又忐忑。就在这时,一个伪军军官站起来,接过话头:“李政委说得对,我们愿意配合八路军。但黄土梁的事……”
李水清微笑着打断他:“黄土梁的战斗我们已经知晓。那是误会,不必放在心上。”他转而笑道:“至于那78支枪,咱们也不会计较。我们八路军言必信行必果,三天后,您可以来取。”
李合才大喜,感动得连连叩首:“多谢八路军的宽宏大量,我一定不忘恩情!”
三天后,李水清如约将78支步枪归还给李合才,李合才感激涕零,誓言以后再也不会为敌做事。
这一事件被平西平北的军民广为传颂,成为李水清在革命生涯中成功的政治攻势之一,也为八路军在桃花川地区扩大影响,打开敌后抗战局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至1943年春,李水清带领的七团武工队在桃花川地区扎下了根基,帮助了100多个村庄建立起“明反日伪军,暗配合八路军”的政权结构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